8月25日,隆德县奠安乡景林村“90后”养殖户陈亚飞正在牛棚里忙着打扫卫生。今年,陈亚飞给自家养殖场添了一台40多万元的青贮收割机,至此,从饲草料收割到加工搅拌,养殖场的关键环节实现了机械化操作。机器运转的轰鸣声里,藏着陈亚飞五年创业路的起起落落。
今年,随着肉牛市场行情回暖,陈亚飞卖出10多头育肥牛,净赚近2万元。这笔钱不算多,却是他连续三年亏损后,首次尝到盈利的滋味。望着牛棚里壮实的肉牛,他脸上的笑容里多了份沉甸甸的踏实。
2020年,陈亚飞还是宁夏福泰硅业有限公司的班组长,月薪过万,日子过得安稳。但每次回到景林村,望着家乡的绿水青山,总觉得该为这片土地做点什么。“肉牛养殖是家乡的特色产业,家家户户都养,可规模化养殖的少。”这个念头盘桓在心里,发展的目标越来越清晰。2021年,陈亚飞辞去工作,带着20多万元积蓄回了村。盖牛棚、建青贮池、补栏肉牛,一头扎进了养牛行当。
创业第一年,运气似乎格外眷顾陈亚飞。当时肉牛市场正处高峰,一头基础母牛能卖到2万多元甚至近3万元,育肥牛活体单价每公斤也有44元至46元。首批育肥牛出手,陈亚飞顺利盈利,那时的他一度觉得,养牛这事儿或许没那么难。
好景不长。2022年起,肉牛价格持续下跌,陈亚飞的养殖场迎来“寒冬”——连续三年亏损,平均每年损失约10万元。前期投入的20多万元积蓄很快见了底,疾病防控、不断上涨的草料成本、难以预测的市场波动……难题接踵而至。“入行时想得太简单,以为把牛拉回来就能赚钱。”想起创业之初的窘境,陈亚飞苦笑道。为了维持养殖场运转,他靠着帮人旋地、耕地,承接农机服务等副业贴补,艰难支撑着这份事业。“既然选了,只能坚持。”陈亚飞咬着牙扛了下来。
最艰难时,政策成了“及时雨”。“见犊补母”政策提供了补贴;购牛补栏时,每头母牛能获得2000元补贴;粮改饲项目对青贮玉米种植和收储也有补助。农业产业奖补政策中,肉牛扩群补栏补贴力度加大,青贮池建设还有专项补助。“这些政策不仅缓解了资金压力,更让我觉得,政府在实实在在帮咱养殖户。”陈亚飞心里始终揣着这份温暖。
连续亏损让陈亚飞主动调整了策略。他大幅减少外购育肥牛数量,转而扩大基础母牛存栏,坚定地走上了自繁自养的道路。如今,他的养殖场基础母牛存栏已有三四十头,公牛犊精心育肥后出售,母牛犊则留作繁殖,逐步形成“母牛繁殖—犊牛育肥—持续扩群”的良性循环。而今年添置的青贮收割机等设备,更让养殖效率提了上来,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,降低了对人工的依赖,也为规模化养殖打下了坚实基础。今年,陈亚飞种了200亩青贮玉米,因为雨水好,每亩可盈利300元至400元,加上粮改饲补助,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。
回想五年创业路,陈亚飞总结了不少经验:创业前要充分预估困难,深入了解行业规律和市场风险,切勿盲目跟风;要主动对接、合理利用政府扶持政策,缓解资金压力;市场波动是常态,需及时调整经营模式,优化成本结构,提高抗风险能力;农业创业周期长,唯有坚持,且不断学习技术和管理经验,才能提升竞争力。
如今,32岁的陈亚飞依旧每日忙碌在养殖场,眼神里比创业之初多了份沉稳与坚定。“虽然辛苦,但看到肉牛健康成长,政策支持不断,市场也在回暖,就觉得一切值得。”陈亚飞说,希望自己的经历能给其他创业者一些鼓励,“只要坚持,不断学习和调整,总会迎来转机。”
在固原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,像陈亚飞一样的新农人,正用汗水、智慧和对家乡的热爱,拥抱现代农业技术,克服市场风浪,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奋斗故事。(记者 梁园)